文/張正儀
圖/Kenny Mori
在國外交換的時候,我總會尋找當地的中國城、華人區。想家的時候,到那兒來杯珍珠奶茶,或是來塊在台灣轉角麵包店能買到的那種蛋塔;頭髮長了的時候,大家總說外國的理髮廳不懂我們的流行,一定要到亞洲人開的沙龍修剪才有品質保證。那樣的地方,就像異鄉遊子堅實的堡壘,可以盡情的逛街購物,可以用母語溝通,不用怕別人異樣的眼光。瞬時異鄉成了家鄉,有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語言,重要的是熟悉的人情味。
從家鄉到異鄉
在台灣有超過 60 萬來自東南亞的勞動工作者,其中有 13 萬來自菲律賓,他們在你我的家中照顧年邁的老人、牙牙學語的小孩,在工廠、建築工地中揮汗。信步在中山北路,你可能會想到婚紗街、精品店、飯店這幾個關鍵字,但鮮少人知道,民族東路至農安街這段中山北路上,有個充滿菲式風情的商圈,是菲律賓外籍勞工人人皆知的放假好去處。


聖多福天主堂,建於 1957 年,當時為滿足駐紮在周遭美軍顧問團宗教上的需求,以提供英語彌撒為主。物換星移,美軍撤台,外籍勞工開放,提供英語彌撒的聖多福天主堂漸漸成為菲律賓移工假日的聚集地,人潮漸長,教堂也開始提供菲律賓語彌撒。而教堂周圍一帶,則形成了現在人稱小菲律賓區的熱鬧商圈。(其實跟台灣廟口夜市的成形蠻像的呢!)



走出教堂,繼續向前走,遇見德惠街,左轉的話,你會遇見兩家好吃的菲律賓小吃店,隔著街遙遙相望,一間在地下室,另一間有著像速食店的名字,哪一家美味,見仁見智,我自己則是喜歡左手邊地下室那家的道地烤雞。沿著中山北路繼續前行,經過了幾家菲律賓匯兌銀行和在騎樓下一個個假日限定的攤販,有的賣一雙 200 台幣的鞋子,有的賣平價手機電話卡,有的賣些耳環髮式什麼的。走進一家熱鬧的東南亞連鎖超商,朋友說,菲律賓的木瓜香皂洗了會美白,要我幫他帶幾塊,我倒是對吃的比較有興趣,琳琅滿目的炸薯片(真的是各式形狀、顏色都有)糖果零食。我選了一包樹薯片,在飲料櫃子里拿了一罐石榴汁,走出了超市,外面有個賣炸物的小攤,炸芭蕉一包 100,嚐嚐也不錯。



------------------------------------------------
「我們」與「你們」
午餐過後,穿過農安街,到了晴光市場的巷弄間尋找大學時期懷念的好滋味-晴光紅豆餅,一顆 10 元,現做現賣,有奶油紅豆蘿蔔絲,扎實美味的餡料是讓我傾心的原因(cp值超高!),一口咬下溢出的是滿滿的紅豆和暖暖的幸福。這裡雖然相距金萬萬只有一條馬路,但鮮少看到菲律賓移工至此消費。
{--鄰近的空間,卻劃分出「我們」和「你們」的界線,這讓我想到禮拜天的台北車站,在黑白將間的車站大廳,移工們是離我們那麼的近,卻又那麼的遠。--}
買了一杯多多綠,一邊吃一邊在巷子裡亂晃,經過了老字號的台式速食店女王漢堡,晃到了雙城公園,我與聊得興高采烈的菲律賓朋友們共享這個涼涼的秋日下午,坐在公園裡,聽著我聽不懂的語言,好像不用出國就到了馬尼拉街頭。咬著吸管,我默默的想,說不準哪一天,我可能也到國外工作成為移工,不知道是不是也能有像這樣的地方,讓我想念家鄉。
---「原文出自於 One-Fo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