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舊名「艋舺」,早年為凱達格蘭族居住之地,族人乘著獨木舟ManKa循淡水河運輸交易的物品,停靠在「台北第一街」貴陽街口上岸,此處舟船雲集、人來人往、買氣絡繹不絕,自然而然形成聚落。
華西街夜市初期的入口位於貴陽街旁,早年主要支援後方的紅燈區產業。1987年,華西街牌樓完工,成為台北首座觀光夜市。1997年因陳水扁市長廢公娼,性產業工作者轉為地下化經營,華西街開始沒落。近年,商圈向日本商店街學習在街道中央搭起採光佳的廊頂雨遮,約1.5層樓高度的設計,曾經歷消防救災的考驗,確證安全無虞。如今轉型後的華西街,有188間攤商,仍保留三大特色:美食、腳底按摩、美甲。
回顧1997年政策轉變前後的街景,桂林路以北的華西街店家變化不大。這裡的美食店家多有超過30年以上的經營歷史,各式傳統口味齊全,老闆們不改踏實本色,依舊細膩講究食材料理的程序與工法,原汁原味地保留台灣小吃質樸的感動。當地人驕傲分享,「從小到大,華西街的小吃可以每天吃一攤,吃一個月也絕不重複,怎麼會膩呢?」
繼續往廣州街方向走,桂林路以南的華西街,共有12間腳底按摩店,店面較寬。早期店家賣膏藥推拿,替患有隱疾的紅燈區客戶提供治療服務,後來因藥物法規管制,傳統療法的師傅們紛紛收攤轉型開起按摩店。另外,桂林路以南也有23間指甲修護美容店家。1997年後,不少在萬華落地生根的東南亞新住民女性選擇開設美甲店做起小本生意,原本因應早期紅燈區的美容需求,店家長期下來累積非常豐富的練習經驗,遠近馳名,至今持續吸引追求小資本美甲的顧客上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