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之後的第一個早晨,台北溫暖晴朗,我們一行人在「大稻埕100個微笑」的策展人邱翊先生的帶領下,走過繁忙的台北橋,穿過充滿庶民活力的太平市場,展開大稻埕北段的商家探索之旅。
台灣各地以「老街」為名的街道不勝枚舉,往往有許多商家進駐,但徒留觀光氣息,老街的質樸原貌蕩然無存,淡水老街即是一例。「如何在觀光化與古蹟保存之間取得平衡,是相當困難的命題,」邱先生說道。透過這次「大稻埕散步小旅行」的採訪,我看見台灣老街發展的可能--現代化不代表必須完全拋棄過去,保留過去亦不代表沒有機會創新。
大稻埕是台北真正有故事的老街,適合放慢腳步,細細品味這城市的古老韻味。你甚至可以拋去方向感,隨意挑間看起來有意思的店,或許和老闆聊上幾句,他都有說不完的故事讓你聽上一下午。都市發展不該是毫無章法地砍掉重練,也不是完全停滯不前,應該是思考過去,並融合現在,交織成新的城市篇章。這樣的老街,逛起來,才精彩。

商品類型因應大環境需求改變而改變,使得廣益免於被市場淘汰。但老闆也感嘆地說,兒子們不願接手事業,從民國40年就開始經營的老店恐怕將止於他這一代。

過去高建桶店販售的商品並無如此多樣,去年,受惠於對街的蘑菇新開張帶來的人潮,高建桶店於是開始嘗試販賣不同類型的商品,結果獲得好評,也就成了今日的多元樣貌。從此可見新商家的進駐不一定會對舊商家產生衝擊,相反地,是新舊並存的良性互動。

慢著……,瓦豆不是工作室嗎?原來這裡本是燈光設計師江佶洋的祖父的診所,空間閒置了一陣子之後,江佶洋決定將老屋注入新生命,但同時保留祖父曾在此工作的痕跡。除了前面提到的藥櫃,另外還有匾額、祖父的家俱及照片。法國燈飾、筆記型電腦、強化玻璃、老櫃子、轉盤電話和天枰,新舊物件在同一空間的完美結合,使得瓦豆獲得2014年老屋新生的金獎。
